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快讯 >  >> 
当前消息!科技赋能田长制,济南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
来源:新黄河客户端      时间:2023-06-25 08:29:50

清风拂过,带着阵阵麦香飘来,此时商河县龙桑寺镇正一片农忙景象;而在槐荫区吴家堡街道席家庄水稻种植基地,刚刚插好秧苗的稻田上空,一架无人机正在来回“巡逻”……在济南市,构建起“田长+科技巡查”的协作机制,弥补盲区,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。


(资料图片)

农稳社稷,粮安天下。济南市牢记“耕地保护”国之大者,深入落实关于耕地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,把全面推行“田长制”作为耕地保护工作重要抓手,坚决守住耕地红线,牢牢端稳中国饭碗。

完善责任机制,守护耕地红线

暑气炎炎,麦浪滚滚。烈日下一个身影在田地中四处走动,这是龙桑寺镇每日都会有的巡田工作。太阳刚刚升起,龙桑寺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、三级田长王永刚便已开始他每天的巡田工作,“乡镇是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的关键一环,身为三级田长,必须率先发挥带头作用。”

目前,为全面贯彻耕地保护制度,打通耕地“最后一公里”,龙桑寺镇刘集村建立起了“田长+巡查长”的协作机制,成立镇田长制工作领导小组,整合各村网格员队伍。“现在龙桑寺镇现有三级田长1名、四级田长94名,主要工作是落实好耕地保护政策并向群众宣传耕地保护政策,对违法占地行为及时制止。”望着远处绿油油的玉米苗,王永刚说。

刘集村“田长+巡查长”制是济南市全面推行耕地保护“田长制”的一个缩影。以实现“横向到边,纵向到底”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全覆盖为目标,全市共设立市、区县、街镇、村居四级田长8419人,全面构建完成“上下一心、管护一线”的田长组织体系,实现“每块农田都有人管”。同时,坚持耕地保护重心下移、末端延伸,推行“田长制+网格化”管护模式,全市统一设立镇、村标识牌4649个,实现行政村田长制标识牌全覆盖。

科技赋能,耕地变身“致富田”

粮食生产的关键是耕地。给农田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”,是济南市耕地实现科学管护、科技种植的缩影。

6月16日,新黄河记者走进槐荫区吴家堡街道席庄村,大老远便看见层层叠叠的稻田,以及伴着机器轰鸣声插秧的人们。吴家堡街道利用“5G+无人机”耕地智慧监管平台,将无人机巡查引入到日常耕地监管中。截至目前,席庄村已建设高标准农田0.4万亩,席家庄特有的“水稻、油菜花轮作”“稻蟹混养”“绿色种植与防控”等耕作手段,充分利用土地资源,让耕地变身“致富田”,为群众创造更高的效益。

“我们村现有耕地120亩,目前全部机插秧完毕,预计到10月份可收获5万公斤稻谷。”席庄村支部书记王道坚介绍,当地稻蟹混养的立体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迅速,“人多地少,稻蟹混养,水稻与稻田蟹相互共生,可以达到一水多用,一亩多收。”王道坚称,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,也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。

荒地变良田,当好农田“守望者”

严守耕地红线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中之重。济南市坚持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,防止永久基本农田“非粮化”,牢牢守住耕地保护数量,严守耕地红线,确保农田存量不减、良田增量提质。

走进槐荫区美里湖街道刘七沟村,黄河边1000多亩的西瓜正晒着“阳光浴”。这一片土地,在2021年8月前还是一片无序开荒的“野地”,经过“田长”们两个多月坚持不懈的走访、劝说,实现了集中复耕,将原来野草丛生、杂木林立的荒地变成了现在的良田。

全力破解“地怎么整、粮怎么种”是急需解决的难题。村主任王兆才介绍,他们请来专业的第三方合作社,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栽种,种植了西瓜、玉米、小麦、花生、蜜薯等各类农作物,实现了集体年增收45万元左右,让全体村民在家就能有稳定持续的收入。同时,“大力实行网格化管理,执行“田长制”,构建“五个一”机制,即引进一个新平台、组建一支工作队、找准一个好品牌、探索一批新模式、建立一套新机制,2022年以来,刘七沟村千亩农场实现了由荒地到生机盎然的嬗变。

通过实行“田长制”,济南市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、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,全面建立起村集体经济组织耕地日常管护机制,做到“谁的地谁来管”,打通了耕地保护监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。

记者:罗晓飞 编辑:刘杰 实习生:毕妍鸽 通讯员:陈俊玲 吴真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